欢迎访问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我国民办院校灵活机制应对就业显成效

发布时间:2006-03-30阅读次数:6108

我国民办院校灵活机制应对就业显成效
 
2006-03-29 17:36:05          人民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发展趋势,优秀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有专家曾指出,中国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主要看教育是否优质,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不高。因为,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全国民办院校就业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是表征,就业力是本质,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民办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民办院校的就业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 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上的特殊性,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其学生就业从观念到实践能力都有所不同,其毕业生就业率稳步前进,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公办高校。能把每届学生顺利推荐就业,是民办高校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正如西安外事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朱顺德所说,“过去,招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
  一、康庄大道稳步前行
  目前,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机制和敏锐的感应能力,进入了一种和市场经济全方位融合的生机勃勃的高速发展状态。并且,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其毕业生出奇的“走俏”,其一次性就业率往往超过95%,少数甚至达到了100%。那么,民办高校就业率何以如此之高?
  面向市场需求,办学机制灵活
  曾有记者采访、考察了广东地区的一些民办高校,得知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得益于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面向市场的就业导向,“船小好掉头”这一点,是大部分公办院校与之不能相比的。
  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是民办院校提升就业率的“杀手锏”。一般来说,民办院校不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控制,所设置的都是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改变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比例。据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董事长林永平介绍,该校在招生时,仅确定每年招生的总数,而各专业之间的人数比例却没有硬性限制。一般来说,学生先按照自己填报的“名义”专业考入学院,但在报到时,各科系在报到现场“摆下擂台”,向前来报到的学生介绍自己专业的课程、就业方向、优势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理性思考再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由于每个专业都很热门,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各专业间冷热不均的现象。”
  另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是民校的另一“招数”。例如,广州大学城建学院同广州建筑集团、天马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保持了培养人才与企业产业间的“无缝连接”。一般到了入学次年结束时,院校就业部门就帮学生联系好单位,确定好岗位,第三年就针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对此,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新民说,公办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不会把提高就业率这样的短期目标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设置上,不少基础学科的市场需求低,但关系到国家科研和学术发展的后劲。中大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民办高校显然是偏重应用的。
  求职心态务实,就业选择多样
  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通常都更加务实,也大大地降低了就业难度。
  中青世嘉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两家民间机构曾对北京、上海、陕西等19个省、直辖市近6年来的民办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一项历时8个月的抽样调查,并发布了一份《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公办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学生基于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心理期望值更高,缺乏“下嫁”到“差单位”的心态。相比之下,民办高校学生则实际得多,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由于他们一般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更注重在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以更快的适应社会,因此,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是社会上民办院校毕业生走俏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回答“如果在你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一问题时,67%的毕业生选择了“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这显示出民办高校毕业生已具备积极的求职心态。另有2004年广东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公办高校毕业生由于薪金期望值相对较高而与单位失之交臂;而由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薪金期望值普遍与市场定位和用人单位实际给出的水平比较吻合,因此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对许多公办高校学生而言,国家机关和外企常常成为他们择业的首选。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其中有48.05%的人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另外,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忠诚度较高,跳槽率较低。只有36%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的还是第一份工作。
  高校主动出击,校企联网就业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质,大部分民办学校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上下合作,广开门路”的就业政策,在全国各地建立少则几十个,多达上百个的就业实习基地,与全国成百上千家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数以万计的学生在这些企业找到了位置,于是使得这些民办高校的就业率一路飙升,甚至超过公立高校的就业水平。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中青世嘉教育机构等曾联合对58个城市的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而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发布的一份“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排行榜”显示,北京吉利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100%,排名并列第一,北京城市学院列第三,其他各学校就业率也都在95%以上。
  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民办高校的就业现状也存在着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目前民办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的局限性。比如说,民办高校生源结构多元化,且基础参差不齐,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像自卑、急于求成、就业观念落后、消极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对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用人单位往往将民办院校的毕业生作为候选人员,也造成了这些毕业生受到冷遇的现象。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小问题势必会迎刃而解,这些瑕疵也将逐渐消失。
  二、上下齐心促进就业
  虽然我国高考录取率已接近50%,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大门。而在满足适龄青年求学的需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等方面,民办高等教育都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为保持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良好势头,不仅各民办院校在努力探索实践,教育行政部门也对此密切关注,同时也需要各界社会人士的支持与建议,群策群力,将我国民办教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国家政策支持
  为促进办学力量多样化,我国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部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应运重生和蓬勃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和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私立高教部门之间,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控制"到支持和从"反控制"到争取资助的历史转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民办高校的兴起是我国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改变高校单一国有化模式,实行公、私立教育并举,已是我国发展高教事业的重要战略。
  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民办高校要积极鼓励,引导民办高校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公立高校的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优势来,这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谈到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认为,并不只体现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的是在政策指导和信息提供方面给予支持。让民办学校获得国民待遇,与公办学校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同样的信息渠道,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有关专家也指出,要解决民办高校所面临的不公平问题,不仅需要立法,还须有政府权威性的管理和评价,定期公布收费标准、校舍面积、师资力量、就业率等硬指标的比较结果,将优劣明示于社会,才能使特权失效,营造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环境。
  鉴于此,国家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并加大了建设和管理力度,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保障,如上海市成立了"民办高校设置审议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人员、办学经费、办学条件等内容逐项进行验证、审议,把好质量关,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即将出台的《民办教育法》为民办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无疑将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指出,目前民办学校在待遇上仍然继续受到歧视,包括观念歧视和政策歧视等,不少人认为民办学校是个人学校等。另外,在政策、贷款、征地、招生、学生待遇等方面,说的是“公办民办”一个待遇,实际上是两个待遇,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办事过程中对民办学校吃、拿、卡、要,甚至故意刁难,这些都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之所在。因此,她提出建议,全国人大应加大对《民办教育促进法》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民办学校的利益,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落实好,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她建议各级人大机关应充分发挥立法和法律监督职能,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独立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民办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另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文源指出:“尽管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校得到了国家法规的支持,但我个人认为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实践应当认真严格规范。”他还强调:“首先应对现有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校进行规范化管理,应分类明确其身份。一类可归类为公办学校利用其‘品牌’和师资、管理等无形资产与非政府资源联合开办的民办学校;另一类是体制改革试点校和重点中学初中转制那部分,这类学校本身就属于公办学校性质,要么彻底脱钩为民办,要么回归为公办。” 因此,对民办院校的规范管理也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还需要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进一步规划和努力。
  院校自身努力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也一定要在看到成绩和差距的同时,走好自己的路。积极建立和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节约经费"是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是现代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是,民办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主要围绕着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等问题造就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条件保障。
  关于促进民办院校稳定发展具体实施措施,有关专家也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指出,民办院校首先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其次,要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三,要坚持多样化办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第四,要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第五,要积极推进“外引内联”,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最后,要将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把民办高校评估提上议事日程。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也指出,专业设置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民办院校的设置专业一定要搞市场调查,作人才需求特色分析,要考虑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岗位的特殊要求。由于现代化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与专业性含量加大,所以,高职毕业生只有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线联平还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要介绍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知识,并随时关注该行业的发展状况,按照实践要求有的放矢地安排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就业上合理定位,避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后果。
  民众舆论支持
  民办学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涌现,并以迅猛之势风靡全国。近些年来,民办学校经过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越来越高,但社会认同度还是普遍不高。民办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个从小到大的过程,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民办学校有自己的优势,并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公办与民办在办学条件、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会越来越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民办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先天优势,必然会使其得到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近300万的考生中,有40%进入了高职和民办大学。可以说,民办大学以其特有的优势正逐步被家长和学生接受,其社会认同度已经开始明显提升。相信随着民办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人们一定会越来越认同它,会越来越乐意接受它。
  因此,就目前来说,广大的社会民众应该正确看待我国民办高校的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正确对待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给民办高校一个宽松的民众舆论空间,让其能够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下健康、平稳的发展,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添砖加瓦。
 
分享到:
关闭